(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質造”引領橋梁建設未來:湖北首個智慧預制構件場正式投用

8月31日,由中建三局承建的G107東西湖段改造提升工程二標段的全裝配式智慧預制構件場已正式投用,首片箱梁順利澆筑完成。拉開全線工程提速建設的序幕,橋梁主體上部結構進入施工階段。

該預制場于今年6月開始籌建,9月建設完成。3個月的時間見證了一座現代化預制場在郊區拔地而起。與制梁效率低、占地面積大、臨建成本高的傳統預制場相比,這個湖北省內首個全裝配式橋梁智慧預制構件場采用了數字化、信息化技術對全生產要素進行管理,進而實現箱梁預制過程的轉化升級。

走進智慧預制構件場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依次排開的鋼筋加工場、混凝土攪拌站、預制下構綜合生產線、預制箱梁生產線、存梁區5大區域。

鋼筋加工廠被布置在生產線的端部,以便于提高鋼筋的加工效率。混凝土攪拌站則布置在澆筑工位旁,其中拌合樓與生產線間用混凝土送料軌道進行連接,大大提升混凝土運輸的效率。預制箱梁生產線采用軌道式移動臺座,讓預制構件能夠在不同點位間移動,實現流水線生產。最邊側則是存梁區,用于整齊碼放已經預制好的箱梁。

以箱梁預制工藝流程為例,該預制場采用了移動式液壓模板系統和魚雷罐、布料機、移動臺車、智能養護窯等設備,形成環形生產線,實現標準化、流水化高效作業。

在標準化、流水線作業的基礎上,這座預制構件場還在加工環節真正實現了“大智慧”。例如,鋼筋加工應用了全數控自動化鋼筋加工設備,能夠實現鋼筋自動調直、定尺切斷、彎曲等功能。混凝土的施工與養護同樣采用智能化系統,如魚雷罐、布料機、移動臺車等設備,讓原料能夠直接運輸至澆筑工位并澆筑至模板內,隨后被送往養護窯進行噴淋及高溫蒸汽養護。

最終,以上所有環節產生的實時數據都被上傳至智慧梁場云管理平臺,由這個“中樞大腦”進行統一指揮調動,進行對整體生產過程的監測和把控。在平臺的管理視圖上,無論是作業進度還是施工情況都是一目了然,數字化、可視化技術讓管理的抓手與每一片梁都掛接起來,從而切實保障了梁片生產質量。

此次智慧梁場首件箱梁的成功澆筑,為后續預制梁的規模化施工積累了寶貴經驗。據中建三局107國道改造項目二標段智慧梁場技術負責人劉卓介紹,該智慧預制場正式進入投用之后,通過設計優化、技術創新、智能設備應用、管理升級和信息化等手段,相較于傳統梁場能夠減少臨時用地約30畝、勞動力投入約40%。

智慧建造助增效,科技賦能造標桿。中建三局G107二標段貫徹以科技創新引領智能建造,試點建設首個全裝配式橋梁智慧預制構件場。為項目建設按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為武漢東西湖區高質量發展建設作出貢獻。

標簽: 預制構件 中建三局 裝配式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