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滬指累計下跌3.56%,下周A股將如何運行?我們匯總了各大機構的最新投資策略,供投資者參考。
國盛策略:保持多頭思維和戰略定力 繼續看好機構牛、結構牛
近期市場持續震蕩調整,疊加多重利空因素擾動,進一步沖擊市場風險偏好,放大了市場波動。市場并沒有系統性風險。后續,繼續看好機構牛、結構牛。建議保持多頭思維和戰略定力,利用調整機會配置優質資產。
投資策略:科技+消費將是市場長期主線,聚焦科創板投資機會。關注新能源汽車、光伏、半導體、消費電子、游戲、黃金。
中信證券:9月下旬是市場情緒的低點 預計也是四季度行情的起點
外圍擾動因素的風險釋放已比較充分;流動性預期在短期紊亂后,將重新凝聚寬松共識;四季度的多重利好將逐步落定,市場將進入業績改善和增量資金驅動的模式:9月下旬是市場情緒的低點,也是四季度行情的起點。
配置上,建議強化對順周期和高彈性品種的配置,繼續聚焦3條主線:受益于弱美元、商品/能源漲價和全球經濟預期修復的周期板塊;受益于經濟復蘇和消費回暖的可選消費品種;絕對估值低且已經相對充分消化利空因素的金融板塊。另外,可以開始配置調整已基本到位的科技龍頭。同時,布局可能受益于“十四五”規劃的主線。
國君策略:不畏恐懼 持股過節
再次接近下沿,不要讓恐慌情緒遮蔽當前寶貴的賠率和勝率,珍惜每次回調機會,建議持股過節。行業層面關注新能源汽車、消費電子、酒店、家具、航空。
方正策略:從外資行為看當前配置思路
7月中旬以來外資持續流出,核心原因在于估值偏高以及全球股票市場波動率的上升。以7月中旬為分水嶺,外資今年以來的配置思路發生了明顯的轉變,減配高估值、與流動性擴張密切相關以及疫情受益的行業,增配低估值、與經濟復蘇預期相關的行業。外資的配置思路得到了市場走勢的印證,7月中旬以來低估值跑贏高估值、周期跑贏成長,能否延續的核心在于經濟復蘇的力度,需要關注全球疫情的演繹。
維持牛市第三階段調整期的判斷,配置上逢低布局低估值順周期相關的領域,如可選消費中的汽車、家電,強周期的化工、有色,地產后周期相關的建材,人民幣升值相關的航空、造紙等細分領域。
安信策略:調整中布局 趨勢仍是震蕩向上
近期國內經濟復蘇趨勢并未出現減弱,中觀數據持續好于預期,政策層也并未釋放邊際收緊信號,體現“跨周期”思路。未來一個階段,我們認為A股企業盈利預期有望上修,流動性預期將趨于平穩,五中全會及“十四五規劃”建議稿等有望提振市場風險偏好。歐洲新冠新增確診人數持續上升,但死亡病例在相對低位穩定,我們認為新冠疫情對當前歐洲國家經濟實際負面影響可控,對A股負面影響更是有限。
我們認為,市場正在走出第四次重大分歧時刻,市場有望重回震蕩上行趨勢,短期逢調整則更要積極把握。行業重點關注:券商、保險、軍工、汽車、光伏、航空等。主題關注:數字經濟等。
天風策略:反轉效應、日歷效應——國慶前后的焦點問題
銀行間資金面緊平衡、股票市場資金面邊際趨勢,但經濟預期暫無惡化,市場仍然是震蕩格局。若國慶節前繼續下跌,反轉效應顯示節后大概率有反彈。
Q4日歷效應在今年能夠實現的概率仍然較高,對應看好:工程機械、保險、水泥、白電等。國慶后進入業績密集披露期,重點看好Q3業績兌現且能延續到明年的軍工、新能源車、光伏、消費電子等。
粵開策略:三因素導致股指運行謹慎
短期A股仍在風險釋放中,投資宜保持謹慎,重點關注三方面:(1)順周期板塊,關注三季報預喜率較高且低估值板塊。如白酒、水泥、航空板塊,以及當前處于庫存周期底部區域的中游原材料、工業品等。(2)大金融板塊,重點關注券商、金融科技、保險。(3)科技板塊值得中長期關注,待外部擾動平息后等待機會。重點關注調整已基本到位的科技龍頭、“十四五”受益標的、Q3業績向好的軍工、光伏、新能源車、消費電子、工程機械、汽車零配件、生產線設備等。
廣發策略:A股金融供給側慢牛未結束 繼續估值降維
金融條件依然是“穩貨幣穩信用”的組合,A股估值降維深化至改善提速的可選消費,配置受海外疫情升溫負面影響較小的順周期中阿爾法以及牛市主線貝塔內循環中估值合理龍頭:1、Q3景氣修復提速的可選消費/服務(汽車、休閑服務);2、需求改善配合產能/庫存周期率先啟動的制造業(通用機械、化工如塑料/橡膠);3、科技及高端制造內循環(新能源、蘋果鏈消費電子),主題關注國企改革(上海、深圳國資區域試驗)。
標簽: 投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