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求職季,一些用“投資”、“金融”包裝自己的皮包公司,別有用心的盯上涉世未深的大學畢業(yè)生,利用他們急于找到工作的心理,將職場新人變?yōu)轵_局幫兇。昨日,宜昌市處非辦通報了一起應屆畢業(yè)生誤入金融騙局,成為非法集資協助人,將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的騙局案件。

應屆大學生王某在求職時,看到了一條高薪招聘信息,招聘企業(yè)為南京某投資公司。投遞簡歷后,對方迅速回復了同意王某入職的通知。在“金融企業(yè)”,“投資顧問”等高大上的詞匯下,王某喪失了戒心和警惕,未認真核查該公司的資質便欣然應聘入職。入職后,王某先是接受了公司10天培訓,然后匆匆上陣,開始了所謂的投資顧問工作。她的市場開拓對象是親朋好友和近鄰,她通過廣告宣傳、打電話、發(fā)微信、聚會宣講等形式,動員親朋好友、近鄰到自己所在公司投資。宣稱公司有價值數千萬元的鎢條做資產擔保,許諾支付月息3%、年息36%的高額收益。通過打感情牌,上崗后的短短10個月內,王某共吸收52人投資存款464.50萬元。

誰知僅過了半年,該公司就因不能兌現投資人的本息,出現堵門群訪事件,后警方介入調查,查明該投資公司涉嫌非法集資,王某作為非法集資協助人依法應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案例點評:宜昌市處非辦提醒,近年來非法集資瞄準涉世未深的大學生等求職者,高薪招聘“業(yè)務經理”,開展所謂的投資理財業(yè)務。

此類騙局具有較強的迷惑性。首先是高薪引誘入職。該類企業(yè)一般在核心地段租賃寫字樓等辦公場所進行豪華裝修,包裝成金融服務、投資理財、科技信息咨詢等公司,營造強大的實力和背景,通過正規(guī)網站發(fā)布信息,高薪招聘業(yè)務經理、理財專員等。很多求職者經不起誘惑,不加甄別就積極應聘。入職后公司進行培訓洗腦,描繪公司廣闊的發(fā)展前景、個人美好的升職空間,鼓動入職者拼業(yè)績、拼實力、拼關系,實現個人財務自由的夢想。

其次以開拓市場名義開展非法集資。對入職者,通常是以“開拓市場”“網絡推廣”等名義,讓他們撥打電話、網絡聊天、投放廣告等,向客戶“推薦各種名義投資”、“推薦股票”、“提供網絡貸款”等;而涉及違法犯罪核心環(huán)節(jié)的轉賬、后臺操控、轉移贓款等則由團伙骨干成員完成。

案情暴露后,相關人員將承擔相應法律責任。該類公司因資金鏈斷裂和被查獲后,非法集資的組織者和骨干成員除清退非法吸收的公眾存款外還要追究刑事責任。對業(yè)務員,如明知公司進行非法集資活動,仍為該公司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其行為則構成共同犯罪行為,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如在毫不知情情況下按公司要求開展非法集資活動的,需退還所得傭金、提成、代理費、好處費等。

(記者 何凡)

標簽: 大學生求職 投資顧問 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