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正式開通微信公眾號,表示將與大家“一周一會”,8月23日晚上10時,他攜最新更文赴約。面對蜂擁而至的網友,莫言“受寵若驚”;而面對這位新晉的自媒體人,網友們大喊“我離諾獎又近了一步”!
除了莫言,還有更多40后50后的文化大神,正積極擺脫互聯網多元化發展的環境焦慮,加快學習步伐:8月10日,作家劉震云在抖音發出第一條短視頻;8月12日,作家賈平凹開通抖音號。作為網民前輩,76歲的龐中華、74歲的易中天、65歲的戴建業也一直活躍在抖音、B站、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他們正在用年輕人的方式打破“次元壁”,擁抱時代。
發表觀點分享新書 他們是積極營業up主
“每周一晚10時,我會發布一篇我的文章。在兩條推文中,我會發布一條語音,每期聊一個話題,與大家分享我對文學和人生的想法。”莫言在《莫言開公眾號啦!》一文中介紹。這篇標志其個人號正式開張的推文,文字并不多,十分簡潔。文中一段“快問快答”視頻非常明白地透露了莫言開這個公眾號的原因:“向年輕人學習”。而公眾號的簡介也是“我想和年輕人聊聊天。”
莫言更新的推文,內容均以短平快的輕松聊天為主——他透露做過最大膽的一件事:“1973年,給當時的教育部長寫了一封信,表達了我想上大學的強烈的愿望。”還說他今年也在追《覺醒時代》,“我只知道看劇,還不知道什么叫做充視頻會員。”
對于入駐的文化名人來說,新媒體是多元平臺,他們不止于暢聊日常。大多入駐新媒體平臺的文人還會分享新作,如賈平凹在抖音說他出版了新書《諸神充滿》:“不要漫不經心地生活,吃飯和走路都要全神貫注,那時諸神將充滿天地和心間。”
而戴建業教授夸贊李白“狂得要命,浪漫得要死”,調侃陶淵明“他第一句寫得特別隆重,種豆南山下,你以為他種得蠻好,他突然來一句,草盛豆苗稀。種的個鬼田,要是我種的這個水平,我絕對不寫詩”,在平均年齡25歲以下的年輕人聚集地B站持續出圈。作為著名up主(網絡流行詞,指在視頻網站、論壇、ftp站點上傳視頻音頻文件的人),戴建業除了魔性地教大家讀詩、寫詩,還會為年輕朋友深情支招。比如在今年七夕,他以“情人枕邊賭咒發誓想分手,除非三更半夜出太陽”為題,吸引了20多萬不會表白的網友“學發誓”。
分享自身專業技能和吃過的鹽比年輕人吃過的米還多的經驗者,還有他們:龐中華用其獨創的快樂教學法邊唱歌邊教大家寫字,這位兒時字帖上的大神以短視頻形式重回大眾視野;作家劉墉帶上“暑假、親子”話題,告訴大家暑期如何幫孩子制定時間計劃。
從寫信到電話 再到回復后臺留言
“莫言回復了我的留言”,這句話是莫言首開公眾號以來,書迷心中最時髦的一句。在莫言的精彩回復中,網友們看到了這位大作家“接地氣”的一面:“莫老師是不是學過相聲啊……”
在首期推文中,莫言透露了他寫作過程中的小癖好——以前是抽煙,現在是喝酒。于是網友“有料”問:“莫言老師尋找靈感,以前是抽煙,現在是喝酒,未來是不是燙頭?”莫言笑道:“燙頭的一個先決條件是要有茂密的頭發,我頭發這么稀稀落落的,要燙的話就只能燙頭皮了。后來我一想不對,網友說燙頭肯定不指的是燙發。幸好現在有這么便利的搜索條件,一搜索我才知道,原來是這樣一個梗,就是于謙的三大愛好:抽煙喝酒燙頭。讓他去燙頭吧,他頭發多。如果再加一個愛好的話,那我就燙腳,你燙頭我燙腳,看看誰的身體好。”
網友“麥克斯韋的電磁波”說:“原本覺得這樣的‘大家’離我很遠,但是如今莫老師開公眾號了!我的次元壁破了。”莫言回復:“謝謝你這個電磁波,你這個電磁波把我電得也很興奮。坦率地講,你這個次元壁把我一下子給打蒙了,什么叫次元壁……我立刻百度了一下,也明白了。你這個留言也讓我的次元壁破了,謝謝你。”
時光荏苒,文化大家與粉絲的互動慢慢從寫信、通話,向彈幕及后臺留言回復靠近。龐中華告訴極目新聞記者,他很喜歡通過短視頻或直播與年輕人互動,“你不知道他們有多可愛啊!”有時龐中華的粉絲還會大膽問這位七旬“大叔”關于初戀的問題,讓他哭笑不得。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只要用鋼筆寫字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龐中華的。他在海內外出版了400多種字帖,也是在那個時候,他每天都會通過出版社、報社收到無數讀者給他寄來的信。彼時龐中華會耐心地回信,再后來又通過電話與讀者聊天,現在他學會關注個人號上的網絡留言,他說“四海皆兄弟”這句話網友之間也適用,覺得自己跟年輕人是同時代的人。
掌握了這個大方向 前浪就不會死在沙灘上
網上有言:“90后是網絡原住民,80后是網絡移民,70后是網絡難民”,著名學者易中天曾經表示按這個說法,他就是網絡“棄民”。但2014年易中天宣布開通微信公眾平臺后,幾乎每篇文章都能在幾個小時、甚至40分鐘內瞬間收獲“10萬+”閱讀量,這個數字對于當下自媒體來說,是衡量人氣的絕對標準。
在開通微信公眾平臺的發布會上,易中天直言:“ 雖說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我這個前浪還不想死在沙灘上,要前浪跟上后浪。”當時,他還以二十多年前讀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時的感受提到,“二十多年世界的變化證明,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與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區別很大的新時代。在這個新的時代和社會,信息的作用無法估量。信息的準確傳播和即時獲得,有可能改變一個人的生存狀態和人際關系。掌握了這個大方向,前浪就不會死在沙灘上。”
據《2021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9.44億,95.4%的網民都是網絡視聽用戶,其中泛知識內容的消費占比巨大。今年5月,有超過7855萬用戶在B站學習,占月活用戶約35%。嗶哩嗶哩(B站)董事長陳睿在今年6月的第九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中表示:“過去所有的知識我們都是記錄在書本上的,但大家應該知道,比起書本,視頻對知識的傳播更友好、更高效。所有書本上的知識都可以通過視頻再次傳播。”
跟上步伐、不被時代拋下,并用年輕人方式與年輕人聊天,是紛紛步入互聯網“一線”的文化名人的想法。
“看完莫言老師《覺醒年代》劇評,完全瑞思拜(respect尊重),沒文化的我只會說《覺醒年代》yyds(永遠的神)。”因為與網友互動,讓被戲稱“上個網差點給諾獎作者整不會了”的莫言,學會了新時代網絡用語,他在公眾號上表示想學習年輕人的思想、習慣及生活的各個方面,希望“與當下這個社會最有朝氣、最有力量、最有希望的一群人,建立一種密切聯系。使自己不被這個時代過早淘汰,也使我的文學創作能夠充滿鮮活的時代氣息。不懼怕變化、跟時代同步、學習新事物、接受新思想、改變舊觀念。我想這不僅是一個人,也是一個社會,保持活力、能夠進步的最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