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礎研究到產業轉化,這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科技創新之路。位于光明區新湖街道的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卻首創出“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模式,從時間、空間,乃至創新機制上,把這條科技成果產業化之路縮至最短。
創新中心通過打破空間隔閡,讓科研機構和企業在同一個屋檐下親密接觸、進而“喜結良緣”,有效縮短原始創新產業轉化的時間周期。作為深圳創新鏈緊扣產業鏈的成果,“建立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轉化機制”也成為國家發展改革委向全國推廣介紹的47條“深圳創新”經驗之一。
開放共享實驗技術平臺
高科技的生物初創企業在成果轉化中,往往存在兩大瓶頸:缺乏儀器設備平臺,缺乏技術支撐。這直接加大了企業技術成果轉化的難度。
正是盯住這些瓶頸,創新中心以產業應用研究部和企業孵化管理公司為核心,打造“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為初創企業提供拎包入住的實驗技術平臺,開放共享儀器設備平臺和強大的技術支撐。企業入駐后能夠借助完善的科研條件,快速實現技術突破,縮短原始創新到產業轉化的時間周期。
“把做實驗和做產業的集中在一棟樓里,打破了實驗室和初創企業的空間距離,打通了企業缺乏設施和技術平臺的梗阻。”深圳未知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譚驗表示,以前實驗室離公司有五六公里遠,去實驗室申請使用設備得排隊,如今辦公室和實驗室搬到一棟樓里,創新中心的自動化生物設施讓高通量自動化篩選成為可能。原來一兩周才能做完的實驗,如今一兩天就可完成,效率大大提升。
首批入駐創新中心的未知君公司成立于2017年,是中國首家專注于腸道微生物治療的AI制藥公司。目前,未知君自主搭建起了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平臺和高通量多組學產生平臺,大大簡化了藥物的開發過程,且團隊已在腫瘤、神經精神類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免疫相關性疾病和泌尿系統疾病等領域完成布局,擁有5條自研微生態藥物管線。
把企業研發建立在與專業研究機構密切對接的基礎之下,從而及時把握全球科技前沿和產業熱點,這對生物技術類企業來說,是一種無形而強大的競爭實力。
創新創業創投融合發展
創新中心不僅聚焦在“從0到1”的原始創新,也加速了“從1到10”的企業孵化,培育除了一批有競爭力的企業梯隊。
目前,創新中心已引進未知君生物、森瑞斯生物、賽橋生物、厚存納米藥業、臻合智造等高成長性企業共24家,重點布局醫療健康、農業與生物防治、食品與飲品等消費產品、材料化工等8大賽道,融資總額近14億元。預計未來三年,創新中心還將吸引不少于30家合成生物學領域高新企業入駐。
與創新中心同處光明科學城的光明腦科學技術產業創新中心(以下簡稱“腦創中心”),相似的探索也在同步進行中。該中心正積極利用光明科學城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不斷建設完善“沿途下蛋”+“聚集效應”的閉環,從而實現創新創業創投“三創合一”融合發展。
“最核心的‘蛋’,實際上是體制機制和創新元素的聚集。”腦創中心負責人王立平認為,科學城的建設,需要帶動整個科技競爭中最基本的一些要素聚集,比如人才的聚集、創新元素的聚集。
打造頂端產業平臺
實際上,在深圳科技創新體制的頂層設計中,科技成果“沿途下蛋”的路程還更加長遠。深圳意欲通過對該模式的復制,實現產業發展從10到100、到1000的突破。
記者從市發展改革委了解到,在直徑三公里范圍內,產業創新中心、大設施、合成院、大學區位實現了“四位一體”的緊密連接,推進創新鏈、產業鏈以及資金鏈有機融合,形成多元投入格局,產學研緊密結合,形成合成生物學產業生態圈,有望打造光明科學城標桿孵化體系。未來,深圳將打造全球首個合成生物產業集群,有望成為未來合成生物產業發展中心。
今年4月,八大科研機構平臺一同入駐光明科學城,包括創新中心、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二期、深圳綜合粒子設施研究院、深圳市神經科學研究院以及光明腦科學技術產業創新中心等,利用基礎研究為新興產業提供“源頭”創新力量,打造世界級原始創新高地。
(記者 鄒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