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報道,河北石家莊市元氏縣的一個“夏令營”,近日被曝光有多名少年遭遇毆打。該軍事夏令營由當地一家旅游公司舉辦。目前,涉事公司已被責令停業整頓,施暴者被行政拘留。

此前一名16歲北京高中生在參加沙漠探險夏令營過程中意外身亡的消息也引發了廣泛關注。

本該讓孩子探索世界、增長見識的探險營,為何成了“危險營”?原想讓孩子強身健體、磨煉意志的軍事營,又緣何成了“打人營”?更值得關注的是,有類似隱患的夏令營還有多少?

近年來,夏令營的種類越來越多,主題除了涉及學科、科技、藝術、國學外,還有體育、戶外、軍事等,可謂五花八門。豐富的主題夏令營也是如今家長們各種訴求的直接反映:讓孩子或親近自然放松身心,培養興趣愛好、發展一技之長,幫孩子提高自理能力、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給孩子的簡歷加分、為以后申請出國留學做準備,等等。總之,都想充分利用難得的長假,讓孩子走出家門,擁有與家庭和學校不一樣的體驗,在成長路上充充電、加加油。

無論選擇哪種夏令營,都寄托了家長美好的期待,但參加夏令營絕不是付錢一送了之,因為關系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監護人有一些功課要做。比如,報名之前有沒有征求孩子的意愿?畢竟這是孩子參加的活動,首先得本人有興趣。如果只是家長的一廂情愿,很可能事與愿違,無法實現預期。其次,入營之前,有沒有考量過主辦機構的資質?安全保障方面的設備設施和人員配備是否專業,培訓理念、培訓方式是否科學合理?了解這些才能護航孩子身心健康。

在選擇軍事訓練、戶外拓展一類的夏令營時,更應基于這樣的共識:要讓孩子守規矩,絕不是簡單粗暴的棍棒教育;要讓孩子受磨煉,也絕不是罔顧身體不適的堅持到底。

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家長愈發關注素質教育的今天,夏令營熱實屬正常。旺盛的市場需求之下,嗅覺敏銳的資本蜂擁而至。有數據顯示,目前名稱或經營范圍中含“夏令營、親子拓展、戶外拓展”的國內企業約有4.8萬家,其中超八成企業成立于5年內。

火爆的同時,問題頻現。比如,去年浙江溫州一夏令營中驚現“女德班”,山東曲阜一個名為“陽光少年國學夏令營”的活動涉嫌使用非法出版物……組織機構資質欠缺、簽約中存在霸王條款、管理不規范等,都給夏令營埋下了隱患。

此外,一些夏令營日均收費動輒上千元,有的更高,這樣的定價是否合理?舉辦夏令營自然要考慮成本收益,但涉及青少年的教育,是否更應突出公益性?一旦把夏令營看作一塊有高獲利空間的肥肉,純粹當成生意來做,其潛藏的風險只會更大。

夏令營這塊蛋糕越做越大,但相應的監管還沒來得及跟上,進一步明確監管主體和監管責任,制定出臺相應行業標準都迫在眉睫。

要把教育屬性置于首位,抬高準入門檻,劃定收費紅線,讓真正擁有教育情懷的機構留下來,圍繞促進孩子健康成長這一核心理念,從師資配備、活動設計、軟硬件配套等方面做出科學合理的安排。

在我國,夏令營最早出現時就屬于公益性活動,主要由學校組織,一般由優秀學生參加,具獎勵性質。隨著市場需求增大,夏令營商業味漸濃。多些公益味,有助于杜絕“打人營”“危險營”等變味夏令營的出現,也能讓更多孩子玩得起,讓留守兒童、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也有機會參與其中。

夏天即將過去,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對于包括夏令營在內的青少年課外活動的需求勢必進一步增大,成為素質教育的有益組成部分,如何讓它們更安全、更普惠,有關方面應該及時回應關切,積極采取行動。

標簽: 夏令營 監管 培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