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定碳中和林基地,更新純電動公交,打造綠色建筑,籌建“武漢碳中和產學研促進會”,推動近零碳及低碳排放區示范工程……8月25日,武漢市召開創建全國低碳城市試點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極目新聞記者從會場獲悉,武漢將多管齊下建設低碳城市,使該市成為低碳發展、綠色發展和科學發展的全國城市典范。

大型賽事將實施碳中和

武漢將推動近零碳及低碳排放區示范工程試點創建,昨日,武漢正式啟動籌建“武漢碳中和產學研促進會”,協同與集成科研、教育、生產在功能與資源上的優勢,搭建技術創新上、中、下游對接平臺。

2019年,武漢開展“軍運會碳中和行動”,鼓勵全民踐行低碳行為,累計個人二氧化碳減排量并量化為碳積分,首創了“全球個人減排賽事中和”模式,并通過購買貧困地區新建林業碳匯項目實現碳中和。下一步,武漢將嘗試在武漢馬拉松等國際國內大型活動開展碳中和行動,共同打造“零碳漢馬”“零碳展會”“零碳景區”等一系列低碳品牌,打響綠色名片。

武漢將在重點行業、重點區域推動創建碳中和工廠、碳中和工業園區。同時,抓牢全國碳排放注冊登記結算系統落戶武漢的契機,開展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相關工作,引導投融資向綠色低碳循環及適應氣候變化的領域傾斜和聚集,推動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武漢還將探索以“碳碳星球”APP為載體,建立激勵市民踐行綠色低碳生活的碳普惠理念,鼓勵全社會廣泛參與低碳行動。

“十四五”將造林10萬畝

森林碳匯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手段,根據最新調查情況,武漢市現有森林面積179萬畝,森林蓄積量816萬立方米。武漢市將結合現狀摸清全市碳儲量底數,核算碳匯價值,科學評估森林碳匯潛力。“十四五”期間,將新植樹造林10萬畝,開展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低效林改造等森林經營40萬畝。通過保綠護綠、增綠擴面、提質增效等措施加強森林保護發展,進一步提高全市碳匯增量。

據介紹,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年底新能源公交將超半數

武漢將大力實施“交通低碳化,助力碳中和”工程。截至目前,武漢9條軌道交通線建成投運,運營里程360公里,在建里程200多公里,軌道交通日均客運量達336萬乘次,軌道交通占城市公共交通客運量比重及過江分擔率均超過50%。

常規公交方面,實施新能源公交車替換工程,2017年以來,按照每年800輛的速度,推進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公交車替換工程。目前,全市新能源公交車4985臺,占總數的48.73%,今年計劃再更新純電動公交車1000輛,今年底,全市新能源公交車將占總數的50%以上。據測算,以10米的柴油公交車碳排放量50噸/輛·年為例,僅更換1000輛純電動車,碳排放量將減少達5萬噸/年。

此外,武漢市將指導出租車企業逐步建立“碳積分”平臺,推進低碳交通建設,通過記錄市民步行、騎行,搭乘公交、地鐵出行等數據,兌換相應的“碳積分”,再將這些“碳積分”轉化成小禮品、優惠券,讓市民感受減碳的真正實惠。

首批碳中和林基地揭牌

昨日上午,武漢市首批碳中和林基地揭牌,位于蔡甸區嵩陽山和新洲區將軍山,這也是武漢市在發揮森林碳匯作用的積極嘗試。

據測算,這兩片總面積為1112畝的碳中和林基地,通過植樹造林再次形成森林后,30年內平均每年可吸收1000噸左右的碳排放量。而一個成年人每年呼出的二氧化碳約為0.33噸,照此計算,1112畝碳中和林平均每年吸收的碳排放量,相當于3030個成年人一年呼出的二氧化碳總量。

6家單位成綠色轉型樣板

昨日,武漢首批6家碳中和先鋒示范創建單位正式“出爐”,分別為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未來城校區、格林美武漢循環產業園、百威(武漢)啤酒有限公司、東湖新城社區、武漢宜家家居。其中,百威啤酒正在進行改造,年底將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成為百威全球首家碳中和工廠。

武漢市正推進建設以集中展示低碳綠色發展為特色的城區、園區、社區和企業,形成具有示范效應的低碳生產生活武漢模式。

(記者 李慶 石倩)

標簽: 碳中和 新能源公交 低碳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