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5元到1元,再到3元、5元,共享充電寶作為共享經濟的代表產品,如今在街頭店門前隨處可見,而價格也日益水漲船高。

此現象也引發了監管部門的關注。今年6月,市場監管總局價監競爭局會同反壟斷局、網監司召開行政指導會,要求共享消費領域的8個主要經營企業限期整改,明確定價規則,嚴格執行明碼標價,規范市場價格行為和競爭行為。

在監管要求下,宜昌區域的共享充電寶價格是否有所下調,消費者體驗如何?昨日,記者在城區多個片區進行了走訪調查。

商圈、寫字樓隨處可見

租金每小時2至3元起

昨日上午,記者先后來到國貿、CBD、萬達等多個商圈。在不少咖啡店、商場大廳處,記者均能夠看到共享充電寶的租賃柜,掃碼即可取用,十分方便。

在國貿商場的大廳內,記者掃碼了一家品牌共享充電寶的租賃碼,上面立即顯示了計費規則:3元/小時,封頂30元/24小時,總封頂100元。而在萬達附近一家寫字樓內,記者掃碼某品牌的共享充電寶了解到,收費標準為前2分鐘免費,后續每小時2元,不足1小時按1小時計費。如果是月卡會員,則可獲得前3小時免費的優惠。

通過走訪十來個共享充電寶租賃柜,記者發現基本收費標準都在2-3元左右。而免押金也成為了主流,只要有支付寶信用分或微信支付分,均能享受免押金的待遇。

而這些共享充電寶租賃品牌集中在4、5個頭部共享品牌企業,這也意味著,這些企業基本控制了宜昌區域的共享充電寶市場價格。

隨便用用十來塊

充電效率低被吐槽

在走訪多個共享充電寶租賃柜同時,記者也隨機采訪了幾名租借充電寶的市民。13日下午1時許,在CBD一家奶茶店前,正在購買飲品的周小姐剛剛退還了租借的充電寶。微信支付顯示,此次消費金額為12元。

周小姐告訴記者,上午9點多,她在珍珠路辦事,手機沒電了,臨時在這里掃碼租借了充電寶,用了一上午。

對于這個價格,周女士說,如果手機沒電急需要用的話,是可以接受的,但充電效率確實很低。“目前手機充電量為80%,看來要充滿起碼要15塊錢以上。我在家充滿電最多也就1個小時。”

也有消費者表示現在充電寶的價格確實太貴了。在解放路上班的劉先生告訴記者,“有一次使用了充電寶忘記了還,第二天收了30多元。在網上購買一個充電寶也就一百多元,我覺得每小時收個1.5元,一天十來元就差不多了。而且有些共享充電寶的租賃網點比較分散,特別難找。”

地段不同價格不一

監管力度還將加大

8月30日,市場監管總局官方網站顯示,哈啰、青桔、美團、怪獸、小電、來電、街電、搜電8個共享消費品牌經營企業經過兩個多月的積極整改,取得成效。其中,共享充電寶行業價格整體小幅回落,目前各品牌平均價格為2.2至3.3元/小時。

此外,市場監管總局的官網發布顯示,相對而言,處于熱門旅游景點等相對封閉區域或者繁華商業區的機柜,價格仍然高于均價。抽樣顯示,租賃充電寶的最高價格由10元/小時下降到8元/小時,目前每小時3元及以下占比25%,每小時4-6元占比58%,每小時7-8元占比17%。

對此,記者也聯系到某共享充電寶在線客服了解計價規則。該客服表示,共享充電寶定價是根據地段、人流量以及商家分成確定的,但是會給出一個建議價格,確保在消費者承受范圍內。在采訪過程中,消費者普遍表示,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共享充電寶確實對急需給手機充電的市民帶來了方便,但投放充電寶的商家也要在充電效率、收費標準和歸還體驗上給予提升,減少隱形收費的門檻。

市場監管部門表示,將進一步加大對共享消費領域的監管力度,要求各企業如實、及時公示計價規則和計價標準,暢通12315投訴舉報渠道,依法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切實維護共享消費領域價格競爭秩序,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標簽: 共享充電寶 價格 計價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