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廁所革命” 提升人居環境

紅榜

三亞市海棠區南田居田灣隊村廁換新貌:異味沒有了 環境改善了

三亞市海棠區南田居田灣隊一戶居民建在戶外的廁所。 海南日報記者 周月光 攝

海南日報記者 周月光

10月7日上午,海南日報記者來到三亞市海棠區南田居龍樓小組田灣隊時,最先映入眼簾的是立在村里主干道邊的椰樹下,多個黃墻、平頂的小型廁所,它們對應著一戶戶農家。

隨機走進兩個廁所,記者發現,地面均鋪設瓷磚,墻面很干凈,廁所不僅有洗手池,還有熱水器,陳設與城市居民的衛生間差不多。廁所背后,均有兩個方形格板的化糞池,挨著墻立著一根長長的細塑膠管。

廁所的門墻上,都掛著一個紅色鐵牌,上面寫著“三亞市海棠區農村改廁項目”“三格式無害化衛生廁所”等字樣。

“以前全村沒有一戶有廁所,只有一個上世紀80年代建的公廁,在村后的一片樹林里,不僅小,而且遠,非常不方便。”南田居龍樓小組組長董芩明說。

在董芩明帶領下,記者來到這間老公廁。只見一排三間小矮屋已經坍塌,四周長滿野草,上面爬著長藤,廁所早已廢棄。

“這幾年開展‘廁所革命’,政府幫村里修建廁所,大伙積極性都很高,都愿意在自家房子旁邊建。”董芩明說,全隊41戶有18戶參加了政府修建廁所的行動,另外有些村民建樓房時,選擇在家配套建設了衛生間。

董芩明說,田灣隊自從開展“廁所革命”以后,再也沒有人露天大小便了,村民環境衛生意識大幅提高。村里環境明顯改善了,以前村四周常年飄散的異味沒有了。

(本報三亞10月8日電)

黑 榜

新建廁所淪為擺設 三亞市海棠區南田居中央隊個別村民“等靠要”,導致廁所建而不用

海南日報記者 周月光

在三亞市海棠區南田居采訪時,海南日報記者發現,開展“廁所革命”以來,政府幫助村民修建的廁所,大部分村民都非常珍惜使用維護。但也有少數村民“等靠要”思想作怪,致使政府幫建的廁所成為擺設。

在南田居中央隊,一位阿婆向記者說:政府幫建的廁所,沒有水,沒有電,沒辦法用,只好一直用自家的老廁所。

記者來到她家時,看到路邊有一個黃墻、平頂的小廁所,走進廁所,有水箱、水池、電燈等設施,但落有灰塵,擰水龍頭不見出水,按開關不見燈亮。

緊挨著阿婆家的房子,有一間看起來有些年頭的廁所,但頂板下面有一個明顯的裂縫。阿婆說,老廁所是過去家里建房時配套建的,頂部是用水泥板拼湊起來的,沒多久就裂了,前兩年政府幫助大家建廁所,她家也申報了,但新廁所建好后,沒水沒電,所以一直沒用。

然而,南田居中央隊的隊長文開哲告訴記者,全村共有33戶,前兩年政府幫助符合條件的19戶按照廁所“五有”(有門、有窗、有便器、有內外批蕩、有地面硬化加玻璃鋼化糞池)標準設計修建了新廁所,18戶村民都主動拉電接水把廁所用起來,只有這一戶一直等政府拉電接水,“這不是錢的問題,阿婆家里經濟條件并不差,她的兒子有一份體面的工作。”

南田居負責改廁工作的干部麥賢墩說,近年來,政府改廁工作力度很大,絕大部分人觀念轉變,但也有少數人“等靠要”思想嚴重,導致少數廁所建而不用。“中央隊這戶居民,拉電接水也就幾百元,但就是不愿自己掏這點錢;在其他隊,有居民家里廁所化糞池溢了自己不清理,一定要等著政府來清理;更有甚者,廁所里電燈壞了,也等著政府來維修。”麥賢墩說。

三亞市住建局有關負責人說,在農村改廁過程中,部分村民“等靠要”思想還是存在,下一步,要加大政策宣傳力度,進一步宣傳“廁所革命”的重要意義,進一步調動村(居)民積極性與主動性,全面消除廁所建而不用的現象。

(本報三亞10月8日電)

標簽: 推進 廁所 革命 廁所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