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清、董桂香夫妻倆在立才火龍果基地勞作。三亞日報記者 李學仕 攝
三亞日報記者 張慧臏
“我現在每個月能掙到3000多元,還能照顧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這樣我很滿足。”今年50歲的林曉清是三亞育才生態區那陽村的建檔立卡戶,得益于就業幫扶車間的開展,他和妻子董桂香在立才火龍果基地就業,夫妻二人每月收入共7000元,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修剪枝條、拔草、施肥……9月27日,記者走進育才生態區立才火龍果基地,只見滿山的火龍果藤蔓翠綠盎然,工人正在忙著修剪枝條、拔草。烈日當頭,林曉清和董桂香夫妻倆手中的剪刀不停歇,汗水沿著臉頰滑落至衣領,也顧不上擦汗。董桂香一邊忙活一邊告訴記者:“以前在家種地、割膠,收入不穩定,每個月要為家庭開支和孩子們上學的費用而發愁。”2018年,在幫扶責任人的介紹下,夫妻二人來到了火龍果基地務工,做修剪枝條、施肥等工作,每個月可以掙到3000多元的工資,還能照顧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這讓董桂香直呼“政策好!”
“怎么樣保果,怎么剪枝條,施多少肥,這些我都懂了。”在基地務工的幾年里,林曉清漸漸掌握了火龍果的種植技巧。收入也穩定了,他們的腰包也漸漸鼓了起來。這三年來,林曉清陸續給家里添置了彩電、冰箱等家電。“這個月發工資,準備再買一輛電動車。”林曉清說。現在,林曉清夫婦倆年收入有10萬元左右,全家人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
在育才生態區,像林曉清一樣通過務工實現就業上崗的農戶不在少數。近年來,三亞積極扶持認定就業幫扶車間(基地),鼓勵吸納脫貧勞動力就業,通過開展就業幫扶(車間)基地認定工作,支持企業在鄉村興辦一批就業幫扶車間(基地),增加就近就地就業機會。并對吸納脫貧人口就業多、穩崗效果好的就業幫扶車間(基地),結合實際給予獎補。2018年至今,各區累計認定就業幫扶車間(基地)18家,吸納2856名勞動力就業,其中脫貧勞動力294人。
育才生態區馬腳村新村小組立才火龍果基地是18家就業幫扶(車間)基地之一。據了解,目前該基地已種植890畝火龍果,其中,商品果種植面積650畝,高產期每年畝產約8000斤,年總產量約520萬斤,預計年產值2000萬元;種苗培育面積240畝,配備育苗車間600平方米,致力于農業高新技術及新品種培育研發,已成功試種燕窩果、紅花青白、艾琳娜、大紅、女王頭、雙色等十余種新品種火龍果,每年可提供優質種苗枝條2000萬條,可提供整地、搭架、種植、管護、光照技術管理等全程技術指導。
立才火龍果種植基地場長宋智科介紹,基地通過采取“3+1”的帶動模式,即土地流轉、基地務工、入股分紅三種帶動模式及承包提成的帶動模式,幫助建檔立卡戶掌握火龍果種植技術,以火龍果產業扶貧為抓手,多渠道帶動建檔立卡戶持續增收脫貧,目前已累計帶動育才生態區10個村78戶建檔立卡戶增收脫貧,逐步形成了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建檔立卡戶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農戶的收入是多樣的,有土地流轉、入股分紅等。”宋智科說,在務工帶動方面,該基地積極為當地農戶提供種苗工、剪苗工、修枝工、接管工、拉線工、起壟工、施肥工、搬運工在內的多種崗位,酬勞標準為130元/天。累計吸納當地農戶1823人次就業,其中,建檔立卡戶457人次,一般農戶1366人次,共發放酬勞近350萬元,其中發放建檔立卡戶酬勞近8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