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傳統灌溉為智能灌溉,“光電控水”如何讓農田解渴
海南農田引來智慧水源
點擊觀看視頻
■ 海南日報記者 傅人意 實習生 孫綺睿
10月16日,臺風“圓規”剛過,周學東就馬不停蹄地趕到三亞市崖州區大墳坡村的南繁基地,察看“光電控水”農田灌溉系統的運行情況。
基地的農田里鋪設了800多平方米的太陽能電池板,通過開啟“光電控水”系統,太陽能供電驅動虹吸管泵,就可以實現遠程調水和智能灌溉,滿足周邊玉米、瓜菜種植的用水需求,同時節約能源和水資源,促進農業綠色發展。
萬寧市龍滾鎮水坡村“光電控水”農田灌溉項目鋪設的太陽能電池板。
“臺風天后要第一時間對電路、系統進行檢測,保持系統的穩定性,保障農業生產不受影響。”周學東是這套“光電控水”農田灌溉系統的發明人。這項技術已拿到多項專利的證書,在海南和柬埔寨都有應用。
那么,這項技術有何創新之處?如何實現節能和智能?未來還有哪些應用前景?
“光電”引“活水”
撂荒地有了穩定灌溉系統,新技術普及海南多個市縣
點擊觀看視頻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農業命脈。10月17日,在陵水黎族自治縣提蒙鄉高嶺村村口,村民楊亞鐵一擰開水龍頭,汩汩清水就灌溉到檳榔苗地里。
“以前農田缺水,土地撂荒,我們夫妻倆只能外出打工。2019年安裝了這套系統后,一接上水管就有水了,這真是‘水到渠成’啊!”楊亞鐵感慨地說,在當地政府支持下,這套系統覆蓋了高嶺村周邊3個村莊,有了水源后,村民們紛紛在荒地上種水稻、檳榔、芒果等作物。
在三亞市崖州區一處“光電控水”項目現場,周學東在調節中控系統。
“光電控水”農田灌溉系統從哪里引來“活水”?海南日報記者了解到,高嶺村附近有條小溪,以往村民多以人力擔水灌溉農田,效率低下,“我們在小溪流旁邊建了一座小型滾水壩,通過抬高水位蓄水。”周學東說,有了蓄水,再通過技術上的支持,高嶺村的農田就獲得了穩定灌溉。
灌溉方便了,楊亞鐵和妻子也留下來了。“我們夫婦倆現在也種了幾畝水稻,村里很多七八十歲的老人都說,他們那個年代要是有這樣的灌溉條件,早就不愁吃穿了。”
在三亞市育才生態區,有一座大隆水庫,然而距水庫1公里外的雅亮村,卻曾因地勢較高,農田里常年缺水。2017年下半年,村民用電力抽水機從大隆水庫揚水至村里的扎吉水庫,再由扎吉水庫引水進行農田灌溉。但這種方式的電費成本太高,令村民不堪重負。
2019年8月,雅亮村用上了“光電控水”農田灌溉系統,運用太陽能供電,實現日供水量約3000立方米。“項目為村民解決了生活和灌溉用水問題,受益耕地和坡地面積2000多畝。”雅亮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周永東說。
近年來,這項“光電控水”技術已陸續應用在三亞南繁基地、萬寧菠蘿種植基地,以及陵水、昌江等市縣的農田,甚至走出國門,在柬埔寨落地應用。
農田缺水的心結
傳統灌溉受地形限制,水資源利用率低,如何消除掣肘?
為什么會發明這樣一套灌溉系統?談起這個話題,53歲的周學東感慨地說:“我的上半生‘成也是水,敗也是水’。”
1999年,周學東承包了500畝土地試種毛豆,由于當時土地干旱,他的第一次創業以失敗告終。農田缺水,成為周學東的心結。
200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周學東得知國外有利用太陽能供水的技術。他放棄國企優渥的薪資待遇,潛心研究十余年,還創立海南廣源隆節能環保股份有限公司,和團隊一起不斷地修正,終于突破了關鍵技術。
周學東介紹,傳統的農業灌溉,是利用地形地勢,讓水從高往低流,采取漫灌等方式灌溉。但這樣耗水大,易造成滲漏、流失,水資源利用率低。
“抽水機的出現克服了部分地形限制,可以從低處提水灌溉,但是抽水機的動力來源于柴油、汽油、電,這些能源成本高,而且消耗石化能源也會帶來污染。”周學東算了一筆賬,比如,1個自然村有1萬畝土地,用電力抽水機灌溉,電費每年就要幾十萬元。而海南大多數地區為丘陵,耕地分散,采取抽水機灌溉方式,均攤成本很高,不利于發展綠色農業和鄉村振興。
周學東介紹,“光電控水”農田灌溉系統,是通過太陽能、電力、機械動力、水利和自動控制集成技術,對水進行遠近、大小、高低、防滲漏等調控處理,可以滿足農業灌溉、水利調水(引水)、人畜飲水、沙漠治理、生態環境治理等需求。
亟待“智慧”升級
新技術將朝物聯網和“智慧農田”方向升級,助力鄉村振興
在海南,“光電控水”技術有多大的推廣應用空間?
“海南降雨量充沛,水資源豐富,但是大部分都流失了。‘光電控水’技術主要是利用太陽能調度水源,替代電力、燃油等傳統能源抽水模式。”海南省農業機械鑒定推廣站副研究員董學虎認為,該技術全面利用太陽能調水,實現節能減排和綠色環保。此外,設備維護成本低,配件更換維修方便。不足之處是,該設備在晚上、雨天和陰天無法運作,并且難以抵抗超過12級以上的臺風。
董學虎介紹,在海南,每年11月到次年6月是旱季,因此在項目鋪設的前期規劃階段,就要充分調研,建設在靠近固定水源的地方,確保系統的穩定供水。
在萬寧市龍滾鎮一處菠蘿地,“光電控水”項目將水引入田間。
周學東曾攜這項技術參加中央電視臺的《創業英雄匯》節目,吸引了一些投資人的關注。節目中,有投資人建議,應繼續加大對“光電控水”技術的研發支持,形成更高的技術壁壘,朝著智慧物聯網方向不斷升級完善。
對于這些建議,周學東表示,發明創造一項新技術的過程,就是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未來,團隊還將突破更大功率、更大流量、更遠距離和網格化的管道增壓供水技術,“接下來,這項技術還將朝著物聯網和智慧農田的方向不斷革新,讓設備實現全面智能互動,讓農田灌溉更加智能,助力鄉村振興。”(海南日報三亞10月28日電)
總策劃:曹健 陳成智 齊松梅
執行總監:許世立
主編:孫婧
版面設計:張昕
檢校:李彪 王賽
H5統籌/文案:許世立
H5攝像:袁琛
H5制作:陳海冰
視頻文案:孫婧
視頻拍攝:袁琛
視頻剪輯:李瑋競
視頻配音:唐咪咪
圖片均由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標簽: 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