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傳媒融媒體記者 張慧臏 韋吉穎

保平村、西島百年老屋、千年古寨文門村……在歷史的長河中,勤勞智慧的三亞人留下歷史遺珍,一間間古屋、一本本書籍、一件件器具,無不在講述著鹿城故事,延續著千秋文脈。

保平村的栗色瓦、青磚、粉壁等古建筑基本元素,讓小村顯出時光的厚重;西島古屋的珊瑚石大放異彩,在新舊交替之間,融入了現代文明,閃耀著歲月光輝。古跡得以保存、綻放異彩,得益于近年來三亞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對歷史名村、歷史古建筑進行保護,筑牢古建筑“保護堤壩”,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

游客在崖州保平歷史文化館參觀,了解悠久的崖州歷史文化。保平歷史文化館位于保平村張家宅,這是一座融合清代與民國建筑風格的文物保護建筑。記者 李學仕 攝

■ 修繕 古村重現昔日榮光

“狗吠深巷中,雞鳴高樹梢。”保平村猶如一個古老的世外桃源,靜靜地訴說它的故事。三開間、院落式,這里一棟棟的傳統古民居構成崖州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民居建筑群。

前望南山,后倚楠頂,保平村至今保存著占地0.25平方公里、70余處共210多間明清民居建筑群,如今成為崖州的一張“名片”,吸引五湖四海的學者、游人紛至沓來。70歲的“守村人”張運來便不厭其煩地充當導游,一遍一遍地重復講述這里凝聚著祖輩智慧的歷史。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保平村人,從小的耳濡目染讓他對家鄉的古建筑有著特殊的感情。長大后,他成為一名教師。

半生出走,歸來仍是“守村人”。2006年,張遠來退休后,放棄了清閑自在的生活,轉身就投入到保平村的古建筑保護和非遺文化傳承工作中。起初,張遠來自掏腰包修繕村中古建筑,這些年來他已經掏了10多萬元。但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張遠來等人鼓勵當地老百姓自發修繕了一些房屋,在原有的古代民居建筑群的基礎上進行修繕。

2010年保平村被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保平村榮獲首批國家傳統村落,在中央及省市各級部門的支持下,累計投入1000萬元,用于修繕保平村的12戶古民居修繕及基礎設施改造提升,使12戶古建舊貌換新顏。如今,屋頂上的每一塊瓦片,房屋內的每一根格木柱子,經過歲月的洗禮,仿佛在訴說古老的故事,也在歌頌著保平村昔日的輝煌。

記者了解到,崖州是我國棉花種植和棉紡織技術的發祥地,也是三亞歷史文物遺跡最多最密集的區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遺址13處,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和近現代建筑有17處,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共23處,占三亞文物保護單位總數74%。

■ 激活 老屋注入時代活力

在鹿城大地觸摸文明的足跡,可以踏上崖州學宮的階梯,也可以輕撫西島百年老屋的古墻。

走進西島,海風輕柔的浪漫吹進了百年古屋,擦去珊瑚石上的灰塵。島上這些百年老屋,盡管歷經百年,外墻斑駁,長滿了青苔,顯出歲月的久遠。但透過脫落的批灰和有些發黑的墻面,層層的珊瑚礁石紋路歷歷在目。

被譽為“海上圖書館”的西島海上書房由漁船改建而成,是西島居民閱讀的好去處。記者 李學仕 攝

西島的百年老屋,是我國南方熱帶海島型建筑與海島人文歷史發展的“活化石”,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與魅力。透過這些老屋,世人能真切地感受到一百多年前西島居民在居住、生產與生活等各方面的歷史。現在西島還有大大小小的珊瑚石老屋130多棟,仍有一部分居民住在這些百年老屋里,一些人稍作裝修后用來經營。

如何讓老屋“活起來”?舊物獲得新生,百年老屋變文創館就是西島漁村“激活”歷史的舉措之一。

廢棄的鐵皮做成水母和烏龜的模樣、廢棄的船體做成木床和書架,一支支船槳變成路牌……沿著西島的小巷往前走,一間“西島文化創意館”,散發著文藝氣息的老房子就出現在小巷的盡頭。據介紹,西島文創館位于西島新市集的西南角,由老屋改造而成。設計上利用新舊建筑的融合,輔以院落景觀,空間包含創意展示、村民文創培訓、國際藝術家交流、老屋體驗等功能,作為島上首個文化綜合體,為西島漁村的文化建設提供智慧輸出,同時不斷研發創意作品,注冊西島禮物商標,為西島漁村注入原創文化精品。

這幾年來,西島漁村注重挖掘漁村文化元素,注入創意,開啟文創西島建設。三艘廢棄漁船改造為國內首家“海上圖書館”——海上書房;復活廢棄百年老屋,改造成為獨具特色的“島民之家”、“耕讀者”民宿;建設獨具海島風情的漁村廣場、女民兵展覽館、珊瑚科普館等。

■ 發展 千年古寨煥發新生

“祖先留下的東西,都是財富,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和愛護。”天涯區文門村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純黎族聚居的村莊,也是海南著名的“千年古寨”。

走進文門村,奇石林立,“驚天石”“欽差讀書石”“官帽石”鬼斧神工猶如天之所賜。這個千年黎村古寨,古跡保存完整,沒有因為自身的發展而失去古寨文化的特色。

“我們村設置古樹保護標志48處、古建筑1處,珍稀樹種有300棵,對古樹采取圍欄保護和復壯措施。村莊風貌原真性得到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保持完整,無外來有害物種入侵。”文門村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村目前森林覆蓋率達到79%,生態保護功能完善,無水土流失、土壤侵蝕等危害,村內3條溪流均清潔無污染。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近年來,文門村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充分尊重歷史,保留原有風貌,堅持“不拆房、不占地、不砍樹”的“三不”原則,注重環境提升而非推倒重建,注重挖掘歷史而非簡單堆砌,使該村成為一個有故事可講、有歷史可查、有未來可展望的“美麗鄉村”。2019年12月份,文門村被評為第一批國家森林鄉村;2020年7月,文門村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除了崖州區,在吉陽區的中廖村同樣具有悠久的歷史,2017年,三亞市政府引進華僑城(海南)投資有限公司與中廖村合作開發鄉村旅游產業。自2017年以來,中廖村帶動200余戶、約400名村民共同參與美麗鄉村建設,村民累計創收約180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6年的6800元提升至2020年的20050元,村民切實享受到美麗鄉村的發展成果。

標簽: 文脈 鄉村 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