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報記者 陳卓斌 謝凱 張期望 肖開剛 郭萃 袁宇 劉靜姝 張文君 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王子遙
掃碼、繳費、插槍……11月2日,在五指山市政務服務中心新能源汽車充電站里,看著手機屏幕上顯示出“正在充電”的字樣,貨運司機鐘先生終于長舒了一口氣。此前,他根據手機導航,駕車在該市連續跑了兩家充電站,都遭遇了無樁可用的尷尬。
11月3日0時許,在海口市龍華區城西商業廣場停車場,汽油車占用新能源車位。本報記者 李天平 攝
目前,全省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9.7萬輛,占汽車保有量的5.9%,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7倍,處于全國前列。在充電設施建設方面,海南也已完成全年建樁1萬個的推廣計劃,目前車樁比為2.7:1。但在我省,充電樁仍面臨著不少“成長的煩惱”:定位不精準、管理不到位、布局不合理……
11月1日,本報推出“海報監督”專欄報道《200公里高速路緣何“一樁難求”?》,聚焦G98海南環島高速公路瓊海至三亞段服務區充電樁“停擺”、未安裝等問題,引發廣泛關注。11月2日,海南日報記者走訪海口、三亞、瓊海、五指山、昌江等各個市縣,進一步了解充電樁在推廣應用中存在哪些堵點、難點。
11月2日下午,三亞工業園路晉潤園小區,充電樁無一可用。本報記者 張期望 攝
定位不準,找充電樁費時費力
跟著導航一番苦找,卻找不到可用的充電樁,鐘先生的遭遇并不少見。
說起這事,在東方市開了2年網約車的王師傅連倒“苦水”。他告訴記者,近日,他在凌晨四點多接到乘客去洋浦的急單,于五點左右到達洋浦。下高速后,王師傅發現車輛電量不足,便跟隨導航,選了家較近的充電站進行定位并開過去,但轉了好久,卻始終沒有找到定位地點。
最終,在一位大巴車司機的指引下,王師傅才在洋浦汽車站附近找到了充電樁,卻發現這里的充電樁不是壞的,就是要充上好幾個小時的慢充樁,影響出車。這也讓他至今仍對長途行車感到心有余悸。
儋州新能源車主周健駒也表示,自己常常會遇到行車至導航定位的充電站,卻發現里面的充電樁不對外開放,只能轉而尋求其他站點的情況,這非常耽誤事情。周健駒所處的新能源車友群內,在洋浦、瓊中、昌江等地,跟著導航找到充電站,卻發現充電樁無法使用、充電速度太慢等,成為車友們“吐槽”的突出問題。
記者在走訪中還了解到,瓊海市區的充電樁分屬不同公司運營,因此市民在尋找、使用充電樁時,需下載多個APP,有的平臺甚至僅有數個充電樁。這些不同平臺的管理方式也不相同,有的要求車主先充值再使用,有的要求先使用再付費,平臺之間的費用也不相同,讓新能源車主感到操作繁瑣、費時費力。
鐘先生還告訴記者,由于各平臺充值退費的速度不同,部分平臺退費慢、退費難問題突出,所以他一般會選擇固定的幾家平臺進行充值。
重建輕管,千余“僵尸樁(槍)”待處理
6個閑置的充電樁銹跡斑斑,充電線被隨意地搭在電箱上……這是11月2日下午,記者在位于海口市濱涯新村的小二租車充電站看到的一幕。
記者掃描充電樁上運營商的二維碼,發現網頁已經無法打開,撥打充電樁上的服務熱線,結果已為空號。小區物業工作人員說:“這6個充電樁自2017年安裝后,就沒有人管過。”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昌江黎族自治縣和悅小區。在該小區的一處停車場,3個標有“椰速充”的充電樁顯示屏上一片空白,記者幾次進行操作,充電樁均毫無反應。
記者撥打了“椰速充”的客服電話。客服人員表示,當前小區充電樁建好而不能使用,主要原因是企業正在與電網公司溝通協調相關事宜,還沒有通電。至于具體通電時間,對方表示還無法確定。
同一天下午,三亞市工業園路晉潤園小區臨街商鋪停車位上,當地市民符景試圖給自家新能源汽車進行充電,但是12個充電樁無一可用。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些充電樁上均標注有“星星充電”商標。記者關注“星星充電”公眾號后,再通過其小程序掃碼充電時,并未彈出操作頁面。
針對車主反映充電樁無法充電等問題,省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督查組年內對我省的故障樁、“僵尸樁”以及收費問題進行了調查。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海南共有1068個“僵尸樁(槍)”、143個故障樁(槍)等待處理。
“一般情況下,一個大型充電樁一年的運維成本需數千元,小型充電樁也要數百元,這還不包括前期的設備投入和建設成本。”海南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因為投入和運維成本高,運營商壓力大,部分企業甚至因充電樁鋪設面太大、資金難周轉而倒閉,進而導致充電樁閑置。
鳩占鵲巢,充電車位停著汽油車
記者在海口、瓊海、昌江等市縣走訪時發現,新能源車充電車位被汽油車占用現象也較為普遍。
11月3日零時許,記者在海口市城西商業廣場停車場看到,雖然當時停車場還有很多空的非充電車位,但在設有充電樁的新能源車位上,仍停放有4輛汽油車。而此時正值新能源車充電高峰期,充電車位十分緊張。
該停車場保安劉先生告訴記者,停車場共有150多個車位,其中有21個是充電車位。由于充電樁是分時段差異化收費,在平時(8時至16時,電價6毛多元/度)和峰時(16時至0時,電價超過1元/度),常常沒有足夠多的新能源車到對應車位充電,而這期間正值商業廣場經營高峰期,車位緊張,很多汽油車就會停到新能源車位上。
但到了谷時(0時至8時,電價3毛多元/度),前來充電的新能源車會突然增多,此時部分原先停在新能源車位上的汽油車因各種原因未開走,使得很多新能源車充不了電,導致每晚都爭議不斷,但他們也很難進行管理。
“經常會遇到充電車位被汽油車占用,充不了電的情況,這個問題很普遍,不僅是在外面商業廣場的停車場會遇到,在小區和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停車場也會遇到。”家住海口市龍華區城西鎮的新能源車車主周先生說,他還注意到,充電車位大多沒有強制禁止汽油車停放。
在瓊海市區,新能源汽車公共充電樁被占用的情況亦時有發生,不僅有汽油車將其作為停車位使用,也有新能源汽車在充完電后,并未及時挪車。對此,瓊海市民彭女士表達了不滿:“有的車主甚至將新能源車停在充電樁上,一直霸占到0時電價低時再充電,降低了充電樁的使用效率。”
11月2日,在海口市龍華區一小區內,一座長期閑置的充電樁。 本報記者 李天平 攝
布局不當,慢充樁“退場”不及時
彭女士家住瓊海萬泉印象小區,今年7月購置了一輛新能源汽車,她注意到,該市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存在分布不均的情況。
“充電樁圍繞瓊海周邊布局,市區反而少見,離我家最近的充電樁只有慢充樁,距離約1公里,充滿需要10多個小時。”彭女士說,然而,最近的快充樁距離小區約2公里。她只能把車開過去充電,再走路回來,很不方便。
“越來越多的新能源車主都更愿意選擇快充樁,久而久之,就不會有用戶再去慢充樁充電了。”上述海南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直言,因此,很多技術含量較低的慢充樁都被閑置了,而閑置的充電樁拆除費用幾乎和設備成本相當,運營方不會再花錢把這些樁拆走,便成了棘手的遺留問題。
車主覺得充電樁壞的多,不夠用,而企業則覺得不少樁使用率低,沒人用。
省新能源汽車促進中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海南省級平臺對外運營充電樁的單樁日充電量為97.8度,單樁日均充電時長為3.13小時。以一輛續航為450公里的新能源汽車,從0到充滿需要50度電來估算,省級平臺對外運營充電樁單樁每日只為約2輛車充滿電,3.13小時的充電時長較24小時可用的充電時長來算也并不算多。
“充電樁布局不合理,企業運維跟不上只是表象問題,背后還有區域發展速度,城鄉發展差異等更深層次的矛盾,涉及政府多個相關部門、整車企業、充電樁企業、消費者乃至社會各界,這也是新生事物在被社會所接受的道路中必須經歷的過程。”海南新能源汽車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如何做到充電樁與新能源汽車“雙量齊飛”,做好充電樁“適度先行”,實現充電樁與有需求車主的精準對接,仍是海南建設清潔能源島,推進新能源汽車普及的重要考題。
探索破題,多措并舉對癥下藥
“公共充電樁廢棄,暴露出了公共充電領域早期野蠻生長的一些問題,一個產業的健康發展需要一個平穩有序的導入期,但早期規劃建設的充電樁與實際需求脫離,甚至有些充電樁僅是為了獲取財政補貼。”海口市交通專家栗生告訴記者,充電樁質量良莠不齊、選址不佳、制式落后等問題,造成了建成后使用率較低,無法產生經濟效益,建設方也沒有資金維護,形成了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廢棄,產生了資源浪費。
對此,栗生建議,相關部門必須要加強管理,而企業則應該不斷適應市場需求,進一步提高快充設施占比等。“關于充電樁應遵循市場化原則,誰建設誰收益和維護。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增加,相信充電樁這個市場需求非常大,通過市場調節可以實現發展壯大。”栗生說,對于現存的廢棄充電樁,政府主管部門要做好監管和引導,如果是領取補貼的充電樁,要督促建設方進行升級改造,對于社會資金自建的充電樁,可以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引導投資商進行改造。同時應該盡快制定充電樁市場的監管標準、主管部門,有序引導和促進行業的發展。
在五指山市,當地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也讓當地相關部門考慮如何建立長效機制,解決新能源汽車充電難問題。
“我們將督促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對五指山市政府建成的111個充電樁開展前期調研工作,編制充電樁調研報告及初步運維方案,將部分充電樁對外開放,為市民群眾提供更多充電站點。”五指山市發改委主任伍楚君說,目前,五指山正與椰速充等多家新能源企業進行洽談,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
“現在海南新能源汽車總量正在不斷提升,在這種情況下,加快實現充電樁的配套提升也更加有必要。在8月時,海南的車樁比還是2.5:1,現在已經升至了2.7:1,充電樁使用壓力逐步增大。隨著2021年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綜合獎勵措施延續到今年年底,且不限定獎勵總量的政策出臺后,車數預計將進一步增加,充電樁的配套壓力也會愈發顯現。”海南省新能源汽車協會相關負責人直言。其表示,充電樁的布局建設應重點考慮除了私人樁外的公共充電樁,尤其是在干線公路沿線服務區等公共交通路網節點上,服務廣大車主中長途出行的配套公用樁。
(海南日報海口11月2日訊)
【相關評論】
用心答好充電樁考題
■張成林
在海口濱涯新村,6個充電樁全部處于閑置狀態;在瓊海,充電樁分布不均,且位置經常被占用;在洋浦,充電樁定位不準,找起來費時費力……據海南日報記者跟進報道,充電樁亂象不僅集中于東線高速服務區,在我省其他地方同樣存在,已經成為一種共性問題。
充電樁建設是打基礎的工作,對群眾來說,這是破解“里程焦慮”、轉向新能源汽車的關鍵;對海南而言,這是推進新能源汽車標志性工程的前提。可是,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一基礎顯然并不牢固,反而是亂象叢生。一些地方充電樁看似數量很多,可急用時卻是“一樁難求”,不是沒安裝,就是成擺設,不是被占用,就是管理混亂,形同雞肋,充分暴露出有“數量”缺“質量”、重建設輕管理等不實問題。
如果問題集中在“點”上,只是個別、偶發的話,只需集中整治便可糾偏,可是當問題多發,表現為“面”上的亂象時,則說明了問題的嚴重性,需更進一步,深入反思管理上的漏洞、產業發展上的不足、后續監督的乏力等一系列深層次問題。
細究起來,這些亂象多集中于充電樁的運營維護上。維護運營,作為整個產業鏈的核心所在,最為吃力不討好,不僅投入多、成本高,且盈利回報周期長,主要靠充電服務費,來源單一。在新能源汽車尚未推開的情況下,安裝企業顯然缺乏運維積極性,甚至不少是沖著補貼而來,缺少長期運營的耐心。該客觀現實下,如何挑選志在長遠的企業、如何優化補貼思路等,無疑是管理者不得不認真解決的問題。
可是,大量閑置充電樁的存在,說明一些地方、部門對充電樁產業缺乏深思熟慮、系統謀劃。在政績觀上,甚至存在虛而不實的傾向,發展新能源汽車及充電樁時,一味追求表面的光鮮數字,只顧“建”不顧“管”,只關心充電樁的數量及增長速度,對其真實效果鮮少追蹤。甚至在記者采訪后,依然慢悠悠不見即時整改。對政策落實不細、監管滯后,這樣的“指標政績”、形式主義作風恐怕才是根源所在。
充電樁建設,作為基礎所在,不是一錘子買賣,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去走實。事實上,在當前“碳中和”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車發展、推廣乃是大勢所趨。尤其是海南,在大力踐行“國之大者”、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中,更是把新能源汽車推廣視為重大標志性工程,可以預見,充電樁行業必將是一個前景光明的黃金賽道。只是,在風口尚未來臨之時,需要各方沉下心來,認真細致把基礎工作做實做細。
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問題視而不見。如今,充電樁亂象已經擺在眼前,接下來,就要看各地、各部門解決問題的誠意和智慧了。期待相關方都能重視起來,盡快拿出應對之策,多做系統謀劃、長遠布局,以嚴實作風為新能源汽車推廣打下堅實基礎。
標簽: 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