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召開“制度建設年”行動專家咨詢會,集智聚力扎實推進制度建設

用好制度“金鑰匙” 解決發展新難題

11月2日上午,三亞召開“制度建設年”行動專家咨詢會,以“線上+線下”的方式,邀請來自國內經濟、行政等領域的專家及省直各部門有關負責人,圍繞“三亞的自我革新:直面城市治理急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備的制度實踐”主題,以及“以明晰權責清單為重點實現制度集成創新的重要突破”等9項分議題進行分享討論,提出睿智之言、務實之策,推動“制度建設年”行動走深走實,為三亞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打造海南自貿港建設新標桿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這場“思想盛宴”是三亞扎實推進制度建設的一個縮影。從今年4月開始,三亞主動開展自我革新,以“制度建設年”活動為抓手,聯動“查堵點、破難題、促發展”、作風整頓建設年等活動,打破常規和思維定式,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努力爭取后發趕超,取得一定成效。為何三亞要舉全市之力做好制度這篇文章?如何答好題?又將在哪些方面用好制度“金鑰匙”呢?把握著“制度建設年”活動開展的節奏,三亞在求實求新地開展積極探索。

11月2日上午,三亞召開“制度建設年”行動專家咨詢會。

主動自我革新,提升治理能力

市委、市政府的議事規則和具體實施程序的規范化程度有待提升,部門間職能交叉、推諉扯皮的現象時有發生,政府及各職能部門的行政決策有時因缺乏規范導致決策有瑕疵……在三亞工作多年的公務人員,都對這些對行政決策程序規范化的問題感觸較深。

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曾說:“城市是一門科學,它像人體一樣有經絡、脈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學地對待它,它會生病的。”實現科學有序的城市治理,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緊密配合,而制度是其中的關鍵和根本。面對存在的問題,三亞如何破題解難?

從今年4月開始,三亞在全市部署開展了為期一年的“制度建設年”行動,有針對性地補齊各領域制度短板,及時堵塞制度漏洞,完善廉政風險防控機制,解決制度缺失、制度漏洞、制度執行不到位等問題,在全市上下營造崇尚制度、敬畏制度、遵守制度、維護制度的濃厚氛圍。“制度建設年”行動以權責清單再精修、權責運行再精優、內部管理再精細、行業規范再精益為重點,劃分為確認權責、規范運行、驗收總結、持續優化四個階段。

“‘制度建設年’行動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工作導向,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絕非一蹴而就。特別是作為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優化營商環境、助推海南自貿港建設的一次獨具三亞特色的自我革新,‘制度建設年’行動在全省尚無先例可循,仍需腳踏實地、久久為功,持續鞏固和拓展‘制度建設年’行動成效,確保用好制度‘金鑰匙’,開難題之鎖,啟發展新篇。”三亞市有關負責人表示。

聚焦難點突破,務實探求新成效

在自上而下的高位推動下,“制度建設年”行動工作領導小組嚴格要求,聚焦工作落實中最突出問題、最緊迫需求,把握節奏,注重質量,緊盯實效。

歷經半年的時間,目前三亞已完成第一階段“確認權責”的工作,清理了一批規范性文件,解決“四不”(不適應、不協調、不銜接、不一致)沖突問題;敲定了一批權責清單,理順厘清職責關系;推出了一批創新成果,釋放體制機制活力;實踐了一批融合機制,協同推進取得實效;梳理了一批行業底數,提高監管服務能級。

以“釘釘子”的精神,聚焦難點突破,三亞務實求索取得扎實的工作實效。

清理64項市委黨內規范性制度文件、237項市政府行政規范性文件……聚焦當前規范性文件中存在的不適應、不協調、不銜接、不一致問題,三亞清理了一批規范性文件,扎實推動做好海南自貿港建設背景下新一輪的“廢、改、立、釋”工作,切實維護制度統一性和權威性;

梳理市級權力清單事項涉及47家單位4804項;責任清單事項涉及99家單位主要職責1095項、具體工作事項3764項、職責邊界事項288項、事中事后監管制度245項、公共服務事項268項……聚焦部門職責不明確、邊界不清晰等問題,三亞通過深化、細化權力和責任清單,理順厘清職責關系;

市級層面新建或修訂制度1630項,其中對外行權制度311項、內部管理制度1319項,其中著力探索或為全省首創的機制制度超過70項,不少領域實現“零”突破……聚焦社會關注、群眾期盼的重點領域問題,把制度集成創新擺在突出位置,持續釋放體制機制活力;

建立“1+3+N”聯動協調、“2+1”聯動宣傳、“六定”聯動督導以及全面深化“4+1”聯動措施等多項機制,傾力打造“三亞市制度共享庫”,將分散的制度數據物理集中和整合管理,打破數據壁壘……聚焦各專項活動接續開展、人員力量明顯不足矛盾突出等問題,三亞樹立“全市一盤棋”系統思維,積極實踐一批融合機制,統籌多方要素連片整體推進;

發布執行行業監管服務制度107項,擬修訂完善81項制度,梳理協會內部執行制度(含章程、公約、標準等)102項,建成使用“三亞市社會組織人才數據庫”,錄入各類社會組織人才數據13000個,注冊志愿者人數達12.4萬人;建成使用全省首個社會組織信息公示平臺,讓“山寨”社團無處遁形……聚焦行業主管責任不明確、行業協會管理運行不暢等問題,三亞組織各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開展自查,壓實主體責任,梳理了一批行業底數,提高監管服務能級。

“三亞市‘制度建設年’行動對所有政府部門進行全面的體檢和自我診斷,全面夯實了三亞市制度建設的基礎,是一次強筋固本的重要行動;對提高政府治理能力,轉變政府職能,改善營商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院長、國家高端智庫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符正平說。

嘉賓通過線上方式參加三亞“制度建設年”行動專家咨詢會。 (本版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謀劃亮點創新,制度建設有實效

權責清單編制調整、創新執法協同聯動機制、化解不動產登記領域歷史遺留問題、智慧工地建設與監管制度……三亞近日公布的首批10個“制度建設年”行動代表性實踐案例,引起廣泛關注。

聚焦海南自貿港“五自由便利一安全有序流動”、三亞“一中心、一城、一區、三重點”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提升、美麗鄉村建設管理提升三年行動,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反腐倡廉建設等重點領域,三亞依托“制度建設年”活動,進一步解放思想、敢闖敢試、大膽創新,強化整體設計和系統集成、橫向協同和縱向聯動,由“點狀突破”到“面上開花”,以集成創新方式推出了一批具有系統性、整體性、全局性的制度成果。

本著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不斷創新民生服務保障。在全省最早啟動“證繳分離,分證辦理”,破解27個項目因歷史遺留問題造成的辦證難題,印發《關于妥善解決我市房地產領域若干突出歷史遺留問題的通知》,抓實民生實事形成長效機制;構建平價蔬菜產銷聯盟,建設“菜籃子”信息化監管系統,實現數據直采,以“市場化+信息化”手段引導生產與供應,解決“菜價高”問題;針對疫情期間退訂房難問題,探索形成旅游住宿業高效無憂退訂協調機制,為三亞市旅游業高口碑、高質量的長遠發展提供堅實制度保障;首次探索建立三亞市特困人員住院照料護理保險制度,通過“政府+保險+醫護機構”的特困護理服務新模式,在特困人員住院期間,由政府投保聘請專業的陪護人員,免費為特困人員提供全天候監護照料,解決特困人員久病床前無人問的“心寒”困境;全省首創《三亞市普惠性托育機構認定、資金補助和管理辦法(試行)》,合理劃分政府、社會、家庭成本分擔比例,逐步提高普惠性托育機構財政資金補助撥款水平,健全普惠性托育機構財政投入穩定增長長效機制;組織編制《三亞停車場條例(草案)》《三亞市中心城區公共立體停車樓(場)布點規劃》,統籌解決三亞市“停車難”“停車亂”問題。

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為企服務的“三亞溫度”和“三亞速度”持續加碼。三亞在全省率先建成首個市級惠企政策綜合服務平臺(一期),以數據共享推進惠企政策兌現“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間”;探索實行不動產登記費“零收費”制度,每年將為企業和群眾減少費用支出近500萬元;建立重點跟蹤服務企業經濟觀察員制度,及時發現、解決企業生產經營和經濟運行中存在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創新提出全面實施區域評估、推行“以函代證”和承諾制,加快項目建設;加大力度推進不動產登記環節全過程“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實現業務受理、材料審核、登簿領證一小時辦結,讓不動產登記業務走上“快速路”;出臺《三亞市12345政府服務熱線首接責任制度》,堅決杜絕“推諉扯皮”“踢皮球”,提升政府的公信力;積極探索開展“政采貸”業務,引導各銀行機構積極與政府采購供應商對接融資需求,通過優化辦貸流程逐步破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生態環境只能變好,環境保護創新探索。陸續出臺《三亞市揚塵污染防治辦法》《三亞市飲用水水源保護辦法》等,實施三亞市環境污染“黑名單”、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披露等制度,有效推動污染防治工作;完善出臺《三亞市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規定》《三亞市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三亞市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辦法》等多項制度,形成分責、定責、追責全過程管理鏈條,引導各級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發展觀、政績觀;正在研究制定《三亞市落實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銷號工作辦法》和《三亞市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約談辦法(試行)》,實現全面、全程、可追溯的生態整改閉環管理;制定《三亞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若干規定》《三亞市國有森林資源托管試行辦法》《三亞市山體保護條例(修正草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維護好“綠色資源”,不斷改善城鄉自然景觀和人文風貌。

聚力城市新發展,持續推動發展變革。深化旅游市場整治,在全省首推旅游行業發展會商制度,定期召開行業主體現場觀摩會,建立旅文行業建言獻策項目庫,形成“兩會一庫”機制,首創海鮮餐飲行業、婚紗旅拍行業高質量服務標準,建立健全行業經營自律規范;推進海上旅游項目專項整治“四個一” ,首創《三亞市水上旅游項目促進和管理辦法》、對三亞市海域使用進行詳細規劃、建設海上業態數字化監管平臺,建立海上旅游業態內部服務規范,著力破解三亞水上旅游管理不規范難題,使得監管有據可依,確保水上旅游市場長遠有序健康發展。鼓勵重點園區創新,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在全省首創《“智慧工地”建設標準》《關于進一步優化明確辦理規劃和施工許可實施意見(試行)》等制度,實現建設用地規劃許可、建設工程規劃許可及施工許可一日辦結,32個項目采用了告知承諾制完成辦理,大大減輕業主項目前期負擔;中央商務區打造“一站式”企業服務園區和“商鹿通”服務品牌,依托商事綜合服務體系創新審批服務,構建“五替兩減三提速”園區商事綜合服務體系,實現“拿地即授證”和“拿地即開工”,完成海南省首宗“帶建筑設計方案”“先租后讓”成交土地。

“三亞持續推進制度建設、制度執行、制度創新,打牢制度建設的基礎,將制度管人和制度管事相結合,規劃先行,固化制度;將人找政策變為政策找人,讓群眾能夠辦事不求人,辦成事不求人;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結果導向,發現創新需求點,讓人民群眾有獲得感、幸福感。”復旦大學上海自貿區綜合研究院研究員、絲路研究院(海口)首席專家、院長張湧認為。

持續久久為功,走深走實抓深化

以“制度建設年”行動為抓手,三亞下大決心、花大力氣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在積極探路謀取明顯成效的同時,也在緊鑼密鼓地謀劃如何可持續地用好制度這把金鑰匙。

“城市治理體系建設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涉及問題非常廣泛,最重要的就是制度建設本身。三亞在推動制度建設、聚焦制度建設本身就是抓住了牛鼻子。權責清單、極簡審批、刀刃向內等探索,工作全面系統又非常深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原部長、國務院參事室自貿試驗區研究中心研究員趙晉平建議,下一階段的“制度建設年”活動,三亞可以目標導向積累經驗,圍繞著中心問題去解決城市在先行先試工作過程中存在制度建設方面的障礙;更加緊密地結合營商環境的建設,以企業和消費者的感受來推動改革;實現與國家重大戰略緊密結合,按照國家重大戰略的要求來制定相應的時間表、路線圖,發揮三亞獨特優勢和獨特作用,同時還需要眼力向外,著眼國際環境的變化,結合中國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不斷推出的一些新舉措和新戰略,不斷調整制度建設的內容。

對標國際優化營商環境,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陳耀認為,三亞的制度設計和制度建設既要服務市場主體,又要服務群眾百姓,以法治建設為切入點優化營商環境,在國際化營商環境制度建設方面超前規劃,打造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久久為功,繼續深化“制度建設年”行動,成為多方共識。

“現階段行政治理是關鍵,但也要協同關注市場治理和社會治理,三亞可嘗試深化開展城市精細化管理年行動,把制度建設的各種設想設計更好地落實到精細化管理當中,使城市的規劃建設運營管理都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原決策咨詢部主任,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局副主席慕海平說。

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研究院研究員朱華友建議,三亞可在“制度建設年”的基礎上,繼續探索“制度集成大行動”,加快三亞規則、制度、管理目標的集成,集成的文件或者政策力爭做到“案例好”“可操作”“可落地”。

三亞市有關負責人透露,根據“制度建設年”行動工作安排,今年年底三亞將組織開展“制度建設年”行動成效總結評估工作,依托第三方專家團隊力量,對“制度建設年”行動進行全方位“體檢”,重點圍繞《三亞市“制度建設年”行動方案》各階段目標任務,科學建立指標評價體系,準確客觀評價“制度建設年”行動取得的成效,及時總結好經驗好做法,精準定位短板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形成一份全面、專業、可靠的綜合性評估報告。對評估報告提煉的好經驗好做法,要進一步建機制、揚優勢,不斷放大制度效應;對評估報告指出的短板弱項,要進一步補短板、強弱項,推動行動走深走實,真正達到以總結評估促整改、促優化、促提升的目的。(撰文/肖皇)

標簽: 金鑰匙 用好 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