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海南,這一方面仍是薄弱環節。如何打好農村污水治理翻身仗?近日,海南日報記者深入多個村莊開展實地調查,聚焦我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典型案例,探索問題的解決之道。本報今起以系列報道形式刊發記者的調查報告,敬請關注。

海南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系列報道之?

點擊查看視頻

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隨著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農民的生活方式在發生變化,生活用水量與污水產生量也在與日俱增。

要治理污水,首先要了解污水的來源。在海南,農村生活污水主要來自廚房污水、洗滌污水、廁所污水和洗浴污水。

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怎么選、怎么建?需要村民觀念的跟進,也需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而設施建成后怎么管、誰來管,如何形成長效機制,更成為了農村生活污水的“治本”之策。

工人在澄邁縣永發鎮卜羅村埋設生活污水地下管網。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杰 攝

怎么選,怎么建

三種處理方式,如何因地制宜、因村施策

位于文昌市翁田鎮排崀村的排崀山村民小組,是一個只有9戶、48人的小村莊。近日,海南日報記者來到排崀山村村民張業輝家中,發現粗細不一的管道,沿著他家廚房、廁所的外墻埋入地下,地面上還蓋著污水井蓋。

“這是村里的集中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我們去年安裝后,污水由管道收集和集中處理,我們的居住環境變得干凈清爽多了。”他說。

跟著村民的指引,海南日報記者一路來到村后頭約500米外的空地。村民家的管道從地下一路延伸至此,統一接入位于這里的一座集中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根據設施外的告示牌說明,該設施采用的是生物法(缺氧/好氧工藝)+深度接觸氧化一體化工藝,設計污水處理規模為5噸/天。處理后的水,排向周邊一處名為“鹿骨坑”的林地溝渠中。

排崀村黨支部書記姚流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村里采用的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將不同村民家中產生的污水,通過管道收集后,在村外進行集中凈化處理,這種方式改變了以往村民將自家生活污水隨意傾倒的現象。

排崀村共管轄24個村民小組,各村的生活污水治理進度并不一致。同屬于排崀村的福堆村民小組,是一個僅有三四戶常住戶,規模更小的村莊,這里仍未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村民小組長符祥陽說,村民廚房里刷鍋洗碗的油污水,一般都用桶接著,等盛滿了就拎到村口倒掉,“洗菜水從露天院子流出,流到村巷里的管道,再順流出村口。”

海南日報記者沿著福堆村的村巷往外走,發現有村民家的院子外邊裝有水龍頭,一旁擺著大桶的洗潔精,零星雞毛散落在地,旁邊一條臭水溝的痕跡清晰可見。村民說,天氣一熱,這里的味道很不好聞。

“看到其他村莊陸續建設了污水處理設備,我們也希望自家能快一些用上。”福堆村村民符永光語帶羨慕地說。

對于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海口市石山鎮道育村選擇的卻是另一種模式。

該村共有250多戶、1300多人,村里地勢平坦,新老房子參差分布,房屋相鄰,村巷逼仄曲折。如果在這里建設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一來條件有限,二來成本也較高。

澄邁縣瑞溪鎮蓮塘村里的黑臭水塘,被改造成了生態濕地。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攝

2019年,當地政府請來專業公司,采用分散式的模式處理村里的生活污水,村民自愿參與。

這些入戶安裝的分散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會占用村民家一定的空間。其中埋入地下的污水處理罐體積約有1立方米,地面設施則需占地2至3平方米。設施通水通電后,村民家產生的污水,就會通過水管流入地下污水處理罐,經過厭氧、沉淀等三級處理后,排出的清水就可以用于農田灌溉,或直接排入地下滲濾。

選擇什么樣的污水處理方式,不同的村有不同的考量。

位于澄邁縣瑞溪鎮番丁村的蓮塘村民小組,有45戶、230多人。村子以中央水塘為界,被分隔成老村和新村。老村地勢起伏,村戶少,居住分散;新村地勢平坦,村戶多,而且布局規整,巷道已修建排水溝渠。

村莊一南一北截然不同的兩種格局,是決定蓮塘村采取何種污水治理模式的重要考量。2020年7月起,省生態環境部門組織在蓮塘村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試點,決定在這個村莊里采用兩種污水治理模式——

新村采取的是集中式,通過“預處理+潛流濕地”的工藝,在村民家與中央水塘之間,一環一環搭起“去污”的多個步驟:污水→排水溝渠→格柵、沉淀預處理→人工濕地吸附吸收→凈化→水塘。

老村則采用分散式,通過生態溝渠、厭氧池、生態花池、戶型濕地等庭院式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將各家的尾水凈化后排入附近農田,就近資源化利用。

蓮塘村村民許英妹家,距村中央水塘僅10米。早些年,村民在塘里養魚,家禽家畜來水塘里“泡澡”,各家洗刷鍋碗瓢盆的污水也會直排入此,導致水塘發臭,塘里的淤泥能淹到成年人的小腿肚子。

如今,從許英妹家排出的生活污水,會在這短短的10米路程中經歷多個去污環節,變成干凈的水,最后再匯入池塘。而經過生態化改造后,原先黑臭的中央水塘,也成了村里的生態濕地。

據調查,海南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方式分為集中式處理、分散式處理以及納入城鎮污水管網處理三類方式。由于海南農村大多分布較散,距離城鎮較遠,所以主要仍是采取集中式和分散式這兩種處理模式。

海口市石山鎮道育村入戶安裝的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地面部分。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攝

怎么管,誰來管

村民接納程度不一,后期管護成普遍擔憂

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村的人居環境,一些村民也盼望著自家能夠早日用上污水處理設施。但有一些村民,則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道育村民小組長李道貞介紹,村里采用的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由村民自愿選擇安裝。從設備埋放、安裝,到運行期間的電費,都不需要村民出力出錢。盡管如此,目前仍有一半村民沒有安裝。

有村民說,考慮到房前屋后擁擠,沒有施工空間,再加上自家平常用水不多,廚房洗菜水收集滿了還可以拿去澆地,當時就放棄了安裝。

有村民說,這些設備小巧是小巧,但容易壞,有時污水罐堵了,有時電箱跳閘了,有時冒臭味了,壞的次數比較頻繁,不太實用。

還有村民說,現在設備出故障了可以打預留電話,有人專門來修理,但十年八年后呢?還會有人負責管理和維修嗎?

……

道育村村民陳其經家中的分散式農村生活污水設施是2019年就建好的。自從地下埋了污水處理罐后,家里的廁所污水都進罐處理。但污水處理罐常出現故障,“設施修過幾回了,不知現在效果怎么樣。”

村民們的擔憂不無道理。今年7月,省生態環境廳調研組曾前往石山鎮的石巖村、用畔村、美月村、道崖村,實地抽查各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日常運行維護、污水收集、尾水排放、制度落實等情況。

抽查發現,在石巖村有3套分散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分別存在設備未運行、設備開關跳閘、污水橫流等問題;在道崖村,有1套集中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因存在漏電、開關易跳閘的問題而處于閑置狀態。

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離不開“量體裁衣”,而更重要的是后期的管理維護。上述案例也是一個個橫切面,折射出我省在推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過程中要面對的村莊實際、村民觀念、主體參與性等問題。

如何化解村民們的擔憂?如何避免污水處理設施“曬太陽”的情況?請關注本報后續報道。

(本報海口11月23日訊)

H5產品:農村污水之源

總策劃:曹健 羅建力 齊松梅

執行總監:許世立

主編:孫婧

版面設計:張昕

檢校:招志云 鄺才熱

H5文案:許世立

H5攝像:袁琛

H5制作:陳海冰

視頻文案:周淑儀

視頻拍攝:袁琛 周曉夢

視頻剪輯:周淑儀

標簽: 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