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其文在地里查看作物長勢。三亞日報記者 劉琪成 攝
三亞日報記者 林林
位于育才生態區西北部山區的那受村,是黎族苗族群眾聚居地。曾經,這里交通閉塞,村民發展經濟、孩子求學、出外就醫都飽受“枷鎖”。全村522戶2483人,曾有建檔立卡戶131戶524人,是典型的貧困村。
個子不高、臉龐黝黑的蘇其文也曾是貧困戶中的一員。五年前,蘇其文由于缺資金、缺技術和缺土地,年收入不足千元,卻承擔著養活一家四口的重擔。日子過得捉襟見肘,家中甚至連一件像樣的家具都沒有。每年孩子上學報名前,他都要外出打工掙錢,在果園里當過小工,在建筑工地打過點工……常年身心疲憊,人顯得滄桑憔悴。
如今,40歲的蘇其文的身上已難見彼時窮困的窘迫,而是自信滿滿。在黨的扶貧政策引領下,蘇其文發展種養產業,不僅成功脫貧,還成為種植百香果的技術能手和本村的致富帶頭人,用自己的熱血和辛勤汗水,奏響了一曲動人的致富之歌。
“這一切的變化都始于2016年。”蘇其文告訴記者,當年政府補貼了3萬元,為他們一家建起了70平方米的平房,一家人從此告別了居無定所的心酸。政府不僅解決了他們家的“三保障”問題,還進行了“精準施策”,不僅幫扶了他冬季瓜菜的種苗、肥料,還將種養殖技術送到了他的手上。抓住“精準施策”這根繩,蘇其文一步一步走出了貧困的“沼澤地”。
2016年,蘇其文通過發展冬季瓜菜種植、生豬養殖等產業,年進賬4萬元,成功摘掉了“貧困帽”。“只是‘摘帽’我當然不滿足,我開始想怎么樣才能致富。”蘇其文說,他通過參與三亞熱帶農業科學研究院在村內發起的百香果種植推廣示范基地試點建設工作,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致富之路。
認準了這條路,蘇其文開始埋頭苦干。他每天早出晚歸,白天搞好田間工作,晚上努力學習科技知識,增強致富本領。每當學到新技術后,他總是迫不及待地開始嘗試,哪怕失敗也不擔心。同時他四處拜師學藝,并通過報紙、電視夜校等各種途徑了解最新的資訊,較全面地掌握了種植百香果的專業知識。
一邊認真學習,一邊專心投入種植業。從一開始的一畝三分地,到如今的十余畝良田;從一開始的入不敷出,到如今的年收破萬;從一開始的一無所有,到如今的有車有房。就這樣,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靈活的頭腦和不服輸的韌勁,蘇其文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也終于不再需要為兩個孩子的學雜費而發愁了。
飲水思源,蘇其文脫貧致富了,但他深知如果沒有黨和政府的幫扶,就不會有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于是他又把學到的種植、養殖和管理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貧困村民蘇就能、蘇其能等人,帶動他們發展特色產業,讓大家一起脫貧致富。
回顧過去這五年,蘇其文直言:“在黨和政府的關懷和幫助下,我不僅脫了貧、買了車,還擴大了種植規模,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好事。作為一名深受黨恩的農民,我衷心祝愿三亞市第八次黨代會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