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吉陽區丹州小學,學生們在放學后參加舞蹈課興趣班。丹州小學開設了科普、文體、藝術、勞動、閱讀等各類興趣小組及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不斷提升課后服務水平和質量。 本報記者 李學仕 攝

孩子們正在參加籃球培訓課。 三亞日報記者 李學仕 攝

三亞日報記者 胡擁軍

或在老師指導下認真完成作業,或選擇豐富多彩的文藝、體育、勞動、閱讀、興趣小組及社團活動,或參加禮儀、音樂賞析、影像技能等多種實踐活動……今年秋季開學以來,三亞以“雙減”為契機,聚焦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加大力度治理規范校外培訓機構,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積極引導全市各中小學校從課程改革、課后服務、學生評價體系和教師課堂提質等方面,扎實推進“雙減”落地。

課后活動多 學生更快樂

11月24日17時許,在三亞市第九小學的一間舞蹈教室里,炫酷的街舞課程正在進行。伴隨著動感的節奏,30余名學生跟著舞蹈老師,數著節拍,整齊地進行熱身運動。“現在學校請來專業老師,我不用到輔導班上課了,跳街舞讓我更加自信。”該校四年級學生張柏晗告訴記者,新學期、新氣象,學校給了我們許多驚喜。“本學期,學校精心設計了‘托管+運動、閱讀(30分鐘)’的課后服務形式。”市第九小學副校長宋斌麒介紹,該校托管分為基礎托管與特色服務兩部分,其中基礎托管指作業輔導,特色服務指興趣類課程。

11月23日16時許,隨著下課鈴聲響起,天涯區檳榔小學的學生迫不及待地沖出教室,跑向操場,伴隨著節奏歡快的黎族歌曲,孩子們在操場上跳起竹竿舞。他們手拉手圍成圈,用歡快的舞姿,跳出“最炫民族風”。“我們都很喜歡竹竿舞這項課后活動,不僅能鍛煉身體、增進友誼,還能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檳榔小學六年級學生高智伶說。

“檳榔小學98%的學生是黎族學生。今年秋季開學后,學校設置了課后服務基礎課程和特色課程,除了提供作業輔導外,還開設了竹竿舞、黎陶、黎族樂器灼吧、舞蹈、朗誦等十余門特色課程,不斷提升學生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讓黎族文化得到繼承和發揚。”檳榔小學副校長邢瓊芳介紹。

作業做“減法” 為學生減負

興趣類課程讓學生們放學后的生活多姿多彩,校內作業輔導則讓不少家長拍手叫好。“孩子放學后在學校寫作業,遇到難題有老師輔導,幫助孩子養成高效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三亞市實驗小學二年級學生家長陳蓉說。

生活多姿多彩,校內作業輔導則讓不少家長拍手叫好。“孩子放學后在學校寫作業,遇到難題有老師輔導,幫助孩子養成高效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三亞市實驗小學二年級學生家長陳蓉說。

在大力推行課后服務“5+2”模式的同時,三亞各中小學校還在作業設計上創新,聚焦教學和作業提質,進一步減輕學生作業負擔。

“在厚底版上劃分區域,鋪好羊毛后用戳針輕戳固定,使其平整輕薄直至完全氈化,一幅區塊分明、色彩明艷的羊毛氈中國地圖就完成了。”用羊毛氈制作地圖是人大附中三亞學校日前給學生們布置的個性化作業。“教師只有在吃透課標和教材的基礎上,才能設計出符合教學規律、促進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作業。”該校副校長李雅杰說。

標簽: 更有 自信 活力